弹起三弦口表音,
我给大家报喜讯。
羊年到来贺新春,
梁家河的乡亲迎亲人。
……
话说腊月二十五十一点钟,
有几辆中巴车在村口停。
回来了总书记习近平,
叫着咱小名询问光景。
……
他饮水思源不忘本,
拳拳赤子来报恩。
春节前夕抽开空空,
回来拜年探望众乡亲。
……
这段陕北说书《习大大回到梁家河》,是在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上传到网上的,短短几天,点击量就飙升到几百万。许多人把它录成碟片珍藏起来。
虽然习近平回梁家河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许多温暖的细节对梁家河人来说仍历历在目,保留着当时的温度……
不老的情谊——
村史馆的墙上,有一张村民欢送习近平去上清华大学时的合影,合影中有当时的党支部成员,有和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普通村民。岁月流逝,当年的后生如今变成60多岁的老汉了,而照片中的梁玉福、梁有华、武玉华、吕能胜、巩振军和张青远都已作古。
40年了,这些名字不知多少次在习近平脑海里闪现。在梁家河的“小伙伴”面前,习近平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官”在乡亲们眼中,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这种情感经过40年的沉淀,越来越醇厚。
2009年11月,习近平来延安调研,当“黑子”王宪平见到他,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平常口齿伶俐的王宪平竟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他不知道该称呼他“习副主席”,还是“近平”。倒是习近平首先开口说:“黑子!你比上次见面时胖多了!”
聊起年少时在一起的情形,两人又说起过去摔跤的往事。习近平似乎又回到了插队时的梁家河,低语道:“那时候真开心啊!”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是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习近平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
在延安,习近平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镇、村工作汇报。会前,石春阳精心准备了稿子,打算照稿子念。轮到石春阳发言,刚念了个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了他的话,说:“随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与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往村里走,说着、笑着。
“小伙伴”张卫庞是梁家河的上门女婿。1969年,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几个月后,张卫庞跟张贵林的女儿“红儿”结了婚。因为住得很近,习近平跟张卫庞很快就熟悉了。那个时候,知青们常跟张卫庞开玩笑:“你还没我们来得早呢!”
当年,张卫庞家的日子非常愜惶。习近平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不久,为了帮补他,把自己的口粮给他,与他们一家人一块儿吃饭。提起这事儿,张卫庞打开了话匣子:“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我婆姨做什么,他就跟我们一起吃什么。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到北京上大学之前,把两床被子、两件大衣和一个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张卫庞。
1993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当时,张卫庞正在山上种麦子,听说习近平回来了,就赶紧从山上往下跑。跑到半山腰,正好碰见了习近平。“近平见了我,也不嫌弃我一身泥土一把就拽住我,问长问短,我激动的都不知道说啥好了。”
美味的酸菜——
“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2015年回梁家河,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吃饭,有一道菜就是酸菜。梁玉明说:“他可是吃了不少的酸菜和南瓜!”
梁家河的酸菜,习近平念念不忘。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说:“(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里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年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还不吃啊。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个酸菜。”
梁家河当年的酸菜有多香?同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雷平生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1970年的四五月,长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我们喉咙中都‘燥得冒烟’。这时正好碰上房东张马有家要将前一年的酸菜倒出来腾出酸菜缸清洗,准备秋冬再腌新酸菜。张马有的婆姨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倒出的酸菜,给我们拿来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谢之后不由分说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才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
酸菜里面有情怀。2014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儿,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受苦一满帮间”了——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两次说起当年“受苦”的事。
第一次是习近平指着流过村里的小河,给彭丽媛讲起他们当年还不大会使用扁担担水,以及在河边洗澡的事。刘金莲插话说:“近平当年可受扎了。”彭丽媛没听懂,习近平解释说:“‘受扎了’就是受罪了。”
刘金莲说:“近平当年担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彭丽媛听得泪眼盈盈。
第二次是在木军塬,大家又说到“受苦”。习近平问彭丽媛:“受苦”你解下( hai ha)解不下?
彭丽媛不解地问:“害怕什么吗?”
习近平给她解释:“不是害怕什么哩,是懂不懂的意思。”
这里的乡亲们把劳动叫‘受苦’,把农民叫‘受苦人’。说上山劳动,就是受苦去了;说一个人好苦,就是说他劳动好。”
彭丽媛反问:“你的苦怎样?。”
习近平回答:“刚开始不行,后来‘一满帮间’了。”
“‘帮间’又是什么意思?”彭丽媛又不懂了。
……
大家说着笑着,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梁上。
三次停车 深情地看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
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让司机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
第一次停车是在距离果园不远处。看着连绵起伏的大山,习近平说:“那时候放羊,把羊赶在一个山峁上,自己就开始看书、想事儿了。”他转过身去,极目远眺。片刻,自言自语道:“离开这里都40年了。”
第二次停车,习近平从山上俯瞰当年住过的知青院,对彭丽媛说:“那就是我当年住的地方。在山下看不怎么样,可从山上往下看,还是比较壮观的。这里沟壑纵横,窑洞前面的山梁如刀削斧劈,直直地横在眼前。那可是采菊东篱下,‘愕’然见南山。正是这些悬崖陡壁,磨炼着我的意志。”
第三次停车的地方是一处陡坡,对面就是踢牛峁,又陡又险,年轻人空手往上走都非常困难。习近平指着对面的山峁,深情地向彭丽媛介绍说:“那时我冬天就在这里打柴。山上陡得连牛都站不住,我还能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
他们每个人付了30元饭钱——
告别时,乡亲们给习近平拿来了自家的土特产,习近平没有要,说:“不用了,大家的心意领了。”梁玉明本来准备了小米、红枣、苹果等特产,但习近平不收。梁玉明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倒忘了,中央有规定啊。”
吕侯生的嫂子高彩梅给习近平一家人送了三双鞋垫,上面绣着“幸福好运”“常回家看看”,她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彭丽媛说:“不能要。”高彩梅急得不知说什么好。彭丽媛见她一再坚持,就收下了,并付了200元钱。
时任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说:“总书记他们离开梁家河时,每人还付了30元饭钱呢!”